遇见网络直播自杀,如何拯救“少年维特”?
点击上面的友心人关注,获得那些生活中的心理学。
本文已获授权,如需转载,请联系友心人yosum@qq.com。
近期,有人通过微博直播自己的自杀过程之后,微博上就接二连三地发生了类似的自杀直播事件。所谓自杀模仿,是指有自杀倾向的人,有可能通过身边消息或看到媒体报道自杀后,模仿他人自杀。
某件自杀事件被公开轰动性报道后,一段时间内、该报道涵盖地区内自杀率会有大幅度上升,这种现象被成为“维特效应”。这个名称来源于1774年歌德的小说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发行后不久,大量年轻人模仿主人公自杀的事件。
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捏?这种对自杀的社会学习行为背后是社会认同原理(Cialdini,1993),即原本有自杀倾向的人,在看到有相似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为解决方式后,会在内心认同这种方式,进而采取行动。通常,与自杀者特质相近的人,会更加容易在得知自杀事件后模仿自杀。历史上,自杀被报道后自杀率上升的“维特效应”被反复验证。比如香港影星张国荣跳楼自杀后9小时内6人自杀,4月当月131人自杀,比当年上月增加32%,且多为与张国荣年龄相近的男性,自杀方式也以跳楼为主。
在自杀过程中,媒体报道成为了很重要的影响因素。对自杀过程的详细报道变成了一种视觉毒药,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,还让人觉得遥不可及的死亡事件变得更为亲切。所以,哪怕少年你在思考人生的过程中被突如其来的新闻报道戳了一下腰,也要“坐怀不乱”呐。一般来说,媒体应当避免过多报道自杀细节、自杀原因和故事。与此同时,对死者亲朋好友采访的信息也应当谨慎看待。因为研究表明,自杀者的亲朋好友在事件过后,出于对痛苦回忆的逃避,受采访过程中常有简化自杀原因的倾向,这有可能进一步误导信息的传递。
柯晗
别称恋爱大王,南开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,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发展障碍博士在读,职业心理咨询师,为《城市画报》、《优悦生活》等多家媒体撰稿。中国腐女心理研究第一人,出版电子书《爱的病理解剖》。
悠子
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学士,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博士在读
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阻止悲剧的发生?
↓